認識口腔癌原因、治療與預防
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,國內每年有超過三千人死於口腔癌、八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;且無論是發生率或死亡率,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尤其口腔癌更是台灣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發生率和死亡率在十大癌症中皆排名第四。
✅口腔癌/口咽癌可能會有哪些前兆?
口腔癌被歸類在頭頸部癌症當中,是指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,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構成口腔的部位,包括嘴唇、牙齒、頰黏膜(嘴唇和臉頰的內襯)、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、前三分之二的舌頭、硬顎(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)、牙齦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。另外,常見的扁桃腺,軟顎等則是稱為口咽部,同樣也會產生病變癌化喔。口腔癌最常見的癌前病變有:
• ⭕口腔黏膜下纖維化:一般正常的口腔黏膜看起來應該是粉紅色而柔軟的組織,「口腔黏膜下纖維化」是口腔黏膜顏色蒼白,且失去原有的彈性,變得纖維化如硬皮一般,甚至會有張嘴受限的情形。
• ⭕口腔白斑:口腔黏膜出現白色的斑塊,是一種表皮增生的現象,一般來說癌化的機率較低。
• ⭕口腔紅斑:因潰瘍或血管增生,使得口腔黏膜表皮出現紅色斑塊,與口腔白斑相比,惡性程度比較高。
• ⭕口腔疣狀增生:口腔黏膜呈現隆起如乳突狀的肉芽組織,被認為可能HPV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或因為嚼食檳榔受到傷害引起。
當發展成為口咽癌之後,比較不典型的症狀甚至可能包括長期喉嚨痛、耳朵痛、聲音嘶啞、淋巴結腫大、吞嚥疼痛,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。
誘發口腔癌的危險因子,是這些!
口腔癌的發生是一段緩慢進展的過程,從口腔有病變再演變成癌症,是因為長期的慢性刺激導致。慢性刺激是怎麼造成的?可分為兩種形式:
• ⭕物理性:例如臨床上常看到老年人因假牙不合持續磨擦口腔黏膜,致使反覆破洞潰瘍,進而引發增生或異生(細胞分裂到高度異生狀態而變成癌細胞);此外,假如總是習慣喝熱騰騰的湯品或飲料,也會破壞黏膜表皮,增加細胞病變的機率。
• ⭕化學性:如抽菸、吃檳榔、病毒感染等。
抽菸、喝酒、吃檳榔三大習慣,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。其中檳榔已在200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(WHO)列為第一級致癌物,就算較為單純、不夾紅白灰或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,當浸潤到口腔黏膜表皮後極易造成病變且漸漸癌化。
過去有研究顯示,吃檳榔引發口腔癌的機率,是未嚼食者的28倍。吸菸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,是未吸菸者的18倍;假如改成使用「無煙菸草」或「口嚼菸」呢?國外統計指出這類人在臉頰、牙齦和嘴唇內壁發生癌症的可能性更高,達50倍之多!而同時吸菸又嚼檳榔的人,引起口腔癌的機率是無此習慣者的89倍;假如菸、酒、檳榔統統都來的人,口腔癌的機率則會是一般人的123倍。
不過,這並不代表口腔癌不會找人沒有這些習慣的族群,研究發現有超過25%的口腔癌會發生在不抽煙且僅偶爾喝酒的人身上。同時,#以往被認為是子宮頸癌最大元兇的人類乳突病毒,#現在已被證實和頭頸部癌症相關。
✅及早發現並診治,才能保留更多功能
目前口腔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流,其他如放射性治療、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、免疫療法等,則是屬於輔助性的治療,會視腫瘤的嚴重度與病人情形決定切除後該搭配何種療法。也就是說,越早發現口腔癌的存在,病灶越小、手術切除的面積就比較小,能留住的功能才會越多。
假使是第三期、第四期發現,當腫瘤很大、入侵到牙齒或舌頭等部位時,患者在開刀之後會較嚴重的組織缺損情形,有時需要取用身體其他地方的皮瓣來修補。有時即便已做完修補,也無法和原本正常狀態下的功能一模一樣,不僅會在顏面組織有缺陷,就連吞嚥、說話或咀嚼能力都會出現問題。
口咽癌目前則是以放射治療,與化學治療為主。
除此之外,口腔癌還有一個多發性、出現第二原發癌症的特色,因此患者也要做鼻內視鏡和胃鏡檢查,確認食道與胃部的健康情形。特別是台灣口腔癌患者有將近九成都與吃檳榔相關,而檳榔不只是會對口腔造成傷害,還會一路來到咽喉、食道等處,須留意其他器官是否也有罹癌的可能性。
✅口腔黏膜檢查、接種HPV疫苗,遠離頭頸癌威脅
罹患口腔癌或口腔有癌前病變,都可以透過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、治療。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,便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,以及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之原住民,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,透過醫師目視或觸診來發現是否有癌前病變。
要留意的是,過去曾吃檳榔者即使現在已戒掉不吃,建議也應接受篩檢。像是以前曾碰到病人被確診為口腔癌,卻百思不解說自己明明五六年前就不再嚼檳榔了,「還是因為我沒吃,反而起不了殺菌作用?」不是這樣的呀!這是因為吃檳榔帶來的傷害影響很深遠,即使是戒除檳榔的二十年內,得到癌症的機率都會比一般人來得高。
根據研究人類乳突病毒HPV除了與女性子宮頸癌有關也會提高頭頸部癌症發生率,其HPV引起頭頸癌的發生率更是逐年提高。前陣子 台灣也正式通過九價HPV疫苗有預防頭頸癌的適應症。所以無論男性、女性應接受HPV疫苗注射,預防頭頸癌。有長期配戴假牙的人也須格外注意,除了定期回診檢查追蹤之外,如果發現有不合或鬆動的情況,都應立即請醫師處理或更換。
〔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〕
一份2020年發布的文獻指出,2018年台灣口腔癌的粗發病率為全世界最高,可見口腔癌的預防是刻不容緩的健康問題。除了避開危險因子之外,如果發現口腔有同一個地方潰瘍超過兩週未好轉,建議就醫檢查;假使發現潰瘍跟平常嘴巴不小心咬到破皮的情形並不一樣,則不須等到兩週,宜盡快求助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察。
#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
#台中耳鼻喉科
#戒菸戒酒戒檳榔
#HPV疫苗預防頭頸癌